兰州大学科研团队为国家极地战略注入西部力量

时间: 2025-03-04 23:09:37 |   作者: 体育场地建设

  • 规格参数

      近日,南极长城站迎来40岁生日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眼下,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正在进行,由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领衔的团队再次以科研“新四军”的先锋姿态活跃于冰川。凭借兰大1946年创立的生态学科根基,该团队以“西部特色,国际前沿”的科研范式,持续深耕寒旱区生态研究,在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西部高校担当。

      作为第36次中国南极科考队植物生态学负责人,自2020年1月起,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洒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前往南极长城站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深入调查了南极多种典型植物的分布规律和它们对陆地ECO的影响,揭示了南极发草、地衣和苔藓等植物的生存智慧,他们发现南极植物明显提高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与ECO功能。肖洒表示:“这项发现对我们而言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证明了极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时间赛跑,肖洒在绘制南极植物生态图谱等重要成果的同时,与团队一起在长城站建立了中国在南极首个全球变化控制实验场:通过人工增温与碳氮添加,模拟未来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情景。“综合探究南极半岛植物和地下生物群落对气候变暖、氮碳增加的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极端环境下陆地ECO怎么样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肖洒说道。这项为期5-6年的观测计划,将为极地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近年来,由于天气特征情况发生剧烈变化,本地草本植物被灌木植物所取代的现象愈演愈烈。通过在我国青藏高原灌丛广泛分布的多个地点,对优势灌木金露梅、杜鹃、锦鸡儿和山生柳灌丛内外的植物和土壤样本做了大规模调查取样,研究了灌木的保育效应对植物和地下生物群落的作用方式,揭示了青藏高原灌丛化的生态学机制,为探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ECO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依托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ECO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建)和甘南草原ECO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综合实验测试分析中心,大型计算模拟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教基地,为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兰州大学构建了交叉学科式和本硕博一站式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本科生,选拔有志于学术的优秀生源立即进入博士阶段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和科研训练,提升培养效率,有效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对于研究生,强调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对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书写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同时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在科研攻关中逐步的提升跨学科交叉水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肖洒和记者说:“我们的团队不仅要解决科学难题,更要学会怎么样在团队中高效协作。”

      这种“实战型”培养模式结出硕果:肖洒团队在生态学国际顶级期刊EcologyLetters(《生态快报》)、GlobalChange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Ecology(《生态学》)、JournalofEcology(《生态学杂志》)和其他生态学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为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下高山与极地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从南极的长城站,到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圣地亚哥,再到欧洲的巴黎、中国的上海和兰州,跨越冰川与海洋、陆地与山丘,如果将肖洒走过的路一一重述,那就是一段将南极科考转化为生动兰州故事的旅程。作为甘肃省的科普专家,肖洒不仅在极地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通过精彩的讲述,将这些珍贵的科学发现带回了家乡。他说:“每当我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听到他们提问的声音,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科学不仅是研究,更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在甘肃科技馆的讲座中,肖洒通过展示南极植物标本等方式向中小学生解释了南极植物之间的互助生存策略。近年来,他热情参加甘肃省科协的“科普大讲堂”和“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全国科普日的“大手拉小手”活动以及中国植物学会的“万人进校园”等科普活动近50场,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对科考的兴趣,还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梦想。

      从甘肃科技馆的“极地课堂”到青藏高原的广袤高山ECO,直至南极冰雪荒原,像肖洒这样的科技工作人员,用坚守和热忱诠释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当南极发草在增温实验中舒展新叶时,西北高原的草丛也萌发出春天的希望。

      阿德雷湾漂浮的冰山和青藏高原的雪山交相辉映,在极寒之地追寻科研热土,既是科学家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中国西部科研力量在全球生态前沿的生动注脚。

      记者翻阅肖洒教授分享的资料时,上面仿佛残留着冰与风沙的痕迹。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彼时在西北艰苦环境中坚持生态研究的学者们或许不曾想到,他们对抗干旱的智慧结晶,会在半个世纪后成为破解极地生态密码的钥匙。这种科研基因的传承,让西北内陆高校兰州大学完成了从“地域局限”到“学科突围”的华丽转身。就像南极冰封之地回传的那些数据流,西部科研力量正以数字时代的形态,延续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

      回望兰州大学参与极地科考的征程,最动人的不仅是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数据,更是那份将西部精神写入极地冰雪的坚守,还有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陇原大地的那份韧性。就像南极发草以顽强的生命力重塑着我们对生态韧性的认知,青藏高原的杜鹃花也在赞颂着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高山保育植物的传奇。

      记录兰州大学科研人的故事,也让世界看见中国科研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独特范式既扎根本土经验,又胸怀全球视野,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彰显人文关怀。依托兰州大学这一强省会行动的重要力量,发挥兰州大学科创优势、人才优势,探寻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永恒答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始终未变。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客户服务

销售热线:086-523-86841156

服务热线:086-523-85565555

服务传真:

在线服务

售后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8:00-17:00)

QQ:335290870

官方微信

@ 云开平台登录app科技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